汽车轮胎的基本知识
车轮轮胎的基本结构
车轮轮胎的结构图 ▼
胎面:轮胎与路面接触的部分,通过摩擦使汽车具有驱动、制动等性能,应具有良好的耐磨、耐刺扎、抗冲击、散热等性能。
胎体:轮胎中的帘布层,轮胎的主要受力部件,耐冲击并且行驶中应具有良好的耐屈挠性。
带束层:胎面与胎体之间的钢丝帘布,保护胎体,抑制胎面变形,维持胎面的接地面,提高耐磨性及行驶稳定性。
冠带层:带束层上方的特殊帘布层,轮胎行驶中,抑制带束层移动,防止高速行驶时带束层的脱离,保持高速状态下轮胎尺寸的稳定性。
胎圈:挂胶钢丝按一定的形状(四角或六角形状)缠绕而成,起到将轮胎装上轮辋固定轮胎的作用。
三角胶条:轮胎中钢丝圈上面的填充材料,防止胎圈分散,减缓胎圈冲击,保护胎圈,防止成形时空气进入。
气密层:无内胎轮胎保持气密性的部件,由特殊橡胶制成,相当于内胎的作用。
轮胎换位
基本的轮胎交叉换位方法 ▼
注意:
如果明显存在轮胎磨损不均,则应排除造成这种磨损的故障原因。
如果轮胎换位,建议同时检查轮胎和车轮总成平衡。
车辆前后轮由于运转时所承受的负荷各不相同,磨损的情况也会大不相同,所以为避免轮胎受单一方向的磨损,定期适时的换位,才能使轮胎磨损均匀,进而延长轮胎的使用寿命。建议每5000~8000km换位一次,轮胎换位的主要目的:
■保证轮胎磨损的均匀及疲劳度平均化,确保稳定性与经济性。
■ 换位时检查轮胎的状况,及时发现损伤,预防事故发生。
备用轮胎启用后的换位方法 ▼